close



1908 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才在赤峰紅山後首次發現了“紅山文化”;1935年對紅山文化首次挖掘;1954 年尹達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一書中方正式定名。紅山文化的挖掘時間可以說是非常短。但是現代科技和考古學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在短短50 多年的時間里面勾勒出遠古紅山人的生活。

根據所能查詢到的考古資料,通過對發掘出來的文物遺址的橫向比較,玉龍所揭示的紅山文化特征大概有以下三點:
首先,紅山文化主要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的除了玉龍外,還有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我們可以看出,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因材制宜,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就可以十分傳神地刻畫出器物的形象。追求“神似”,而不以大取勝,可以看出遠古紅山人的藝術追求——雖然這些玉器並不是“為藝術而藝術”,但是這麽一系列的玉器,也足以向我們展示紅山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他們註重身邊的事物(動物),喜圓而不喜方。

其次,從玉龍的功用上,我們還可以推導出紅山文化的喪葬、宗教特點,並能夠發現其中的“玉”崇拜。一般認為,玉龍主要用於祭祀天地和陪葬殮屍;當然也有人認為玉龍,尤其是玉豬龍,是用來辟邪和祈雨的。比較一下挖掘出來的紅山文化陵墓的陪葬品我們可以發現,主要的陪葬品都是玉器,“惟玉為葬”已經成為現代廣泛認同的紅山喪俗,正如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談到:“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都成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以供他在幽冥中繼續使用。”,我們可以推論,在紅山人的觀念中,“玉”,一直是具有非常崇高的價值的,他們將玉器制成神器,並在日常生活中把玉器作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從這些方面都可見紅山人是有著普遍的“玉”崇拜意識的。為什麽會有這種想法呢?在新石器時代,儒家文化還未產生,“比德於玉”也顯得超前。是由於玉器的美觀,堅硬,透明還是有其它原因?——這只能留給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去解釋了。

第三,如果我們給玉龍進行一下分類的話,可以發現紅山文化中存在著豬、馬兩種文明流派。在現在所發現的玉龍中,中華第一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正如在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中華第一龍上有“馬”的痕跡, 而其它玉龍則更加具備“豬”的特征。進一步分析一下這些玉龍的出土地點,“馬”型龍的發掘地翁牛特旗,比較接近內蒙古草原地帶,而“豬”型龍的發掘地牛河梁等地,則主要處於遼河流域平原地帶。我們知道,遠古人的創造力有限,他們所塑造的龍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動物的痕跡。那麽,似乎以下的結論也就變得水到渠成: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區域,西部接近於內蒙古草原,它的文化接近於遊牧文化,從而馬對日常生產生活至關重要,也就成為“龍”的原型;而在接近遼河平原的東部,主要是從漁獵經濟轉化為農耕經濟,豬可能也就是最早馴化成功的家畜,同時在生活中也作為財富的象征,如此一來,豬也就成為“通天神獸”——龍的原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易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