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消費性電子市場上的年度熱門產品,似乎與巨量資料(big data)沒什麼共同點;而國際消費性電子展(CES)究竟能與一個收集、組織、分析大量數字流的渾沌世界能有什麼交集? 就是將消費性電子產品與感測器結合,並讓那些電子裝置連上網際網路,然後將裝置所收集到的資料送到雲端進行分析。
其實2015年度的CES隨處可見巨量資料的影子──可能並非是直接相關的──因為貫穿今年展會的一大主題,就是各種電子裝置、感測器、無線網路在所謂「物聯網(IoT)」(或者你更喜歡「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這個名詞?)中的聚合。
在一場CES展前記者會上,消費性電子產業協會(CEA)首席經濟學家Shawn Dubravac概述了關鍵技術成本的降低如何實現了史詩般大量規模的資料分享──那些技術包括感測器、數位相機、3D印表機、無人駕駛飛機、無線網路通訊協議…等等──而這是幾年前不可能看到的。 Dubravac表示,當全球有500億台連網裝置全部上線,將是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三階段,他稱之為「我聯網(Internet of Me)」;而目前全球約有20億支連網智慧型手機。
當然,資料分享裝置的爆炸性增加也帶來許多挑戰,特別是涉及那些以保健為出發點的可穿戴式裝置與感測器,所收集到的潛在高敏感度醫療資訊;除了仍懸而未決的安全性與隱私權議題,那些裝置所收集之資料究竟屬於誰,也是一個棘手問題。Dubravac在他撰寫的新書《數位命運:資料新時代如何改變我們工作、生活與溝通的方式(Digital Destiny: How the New Age of Data Will Transform the Way We Work, Live, and Communicate)》(Regnery Publishing,2015年出版)中,詳細分析物聯網背後的推動力量,在新書的第四張,他提到市面上的廉價感測器扮演了主要的催化劑角色。
連網汽車只是巨量資料的一個小小載體
光是你的智慧型手機裡就內建5~9顆的感測器,Dubravac在書中寫道,那些感測器包括氣壓計、磁力計、陀螺儀、加速度計、動作偕同處理器,以及溫度、濕度、環境光線、近接以及聲音感測器:「你認為這些高科技值多少錢?所有的感測器加起來不到5美元,其中有一些是比其他昂貴,但最便宜的一顆可能不用0.07美元就買得到。」
也就是說,市面上嵌入式感測器現在是超級便宜,這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物聯網消費性裝置,包括籃球、體重計、奶嘴、甚至是燉鍋。
Dubravac將物聯網革命形容為「碎片式的創新(fragmented innovation)」,其中廉價技術的經濟性讓資料分享從大眾市場的數位設備──主要是個人電腦(PC)、智慧型手機與平板裝置──轉移到種類不斷增加的其他產品,這些產品分散在消費性、商業以及工業等應用市場。
在CES的專題演說中,Dubravac為2015年的巨量資料領域列出了幾個問題:
──接下來有什麼該被數位化?
──該如何為那些裝置提供連結性?
──該在何處嵌入/佈置感測器?
產業界的嘗試與錯誤案例將會為上述問題提供許多指導原則,各家裝置製造商也將從因為早期採用新技術而不可避免的失敗經驗中學習。那麼,有什麼是真正有前途的?
Dubravac 預言,自動駕駛車輛將會是物聯網最成功的產物,十年內就能看到它們在城市街道上穿梭;他認為,連網汽車可望為交通阻塞問題帶來顯著、但並非完全的紓解,汽車的移動將會是整齊劃一的,隨著人為因素被移除,也將消弭許多資料與決策的障礙。
大規模的資料收集是蠻酷的,但也衍生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旦所有的資訊都能被數位化、進行處理與分析,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幫助?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CES 2015: Big Data a Quiet Star,by Jeff Bertolucci;本文作者為駐美國洛杉磯科技記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