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報專家劉心陽提出技股的簡易財務指標。

他把台灣的生技股分成:新藥、原料藥與學名藥、高階醫材、中低階醫材、醫療服務與通路、保健食品、醫美等幾大類,其中以新藥、高階醫材的評價最為困難,因為通常公司會先處於虧損狀態,投資人很難掌握究竟臨床實驗能到幾期,效果是否真的理想。

新藥股價最昂貴。如果買的是新藥股,有2個重點一定要留意:一是比氣(資金)長,二與時間賽跑。

比氣長, 指的是「現金夠不夠燒?」; 手上現金到底有多少,是新藥公司成敗最大的關鍵。

劉心陽指出,即使是現金滿手、年年配發股息的國際大藥廠,都會非常注意帳上現金的狀況,集中火力在有機會開發成功的藥品上。例如今年10月1日,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宣布在2015年底前砍掉25億美元的營運開支,並裁員8500人,此舉並非意味著公司營運有問題,而是希望保留現金在較有機會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審查上市的藥品上。

國際大藥廠尚且如此持盈保泰,國內小藥廠更應提高警覺,「特別是臨床實驗第3期,耗費資金最多,也是離上市差臨門一腳的時候,這時若資金斷炊,不但可能會把快要有成果的珍貴研究賤賣給他人,更可能導致股價崩跌,重傷投資人。」

觀察台灣新藥公司的燒錢歷史,劉心陽建議:「帳上現金如果少於8億元、又沒有明確的增資或入股對象,就要提高警覺。同業更會打量競爭對手的帳上現金狀況,來評估是否能度過黎明前的黑暗。」

與時間賽跑,  根據美國FDA 的統計資料,新藥就算進入人體臨床實驗第3期,還是有50%的失敗率,如果從人體實驗第1期開始算起,一顆新藥從研發到上市,成功率不到1%。這也表示,在目前眾多上市櫃新藥公司中,只有1% 的新藥能真正上市,99% 最後都要面臨夢醒時分的現實!

從研發到進入第3期臨床實驗,至少需要8~10年,再到真正上市,總共要耗費10年以上,一家新藥公司宣布投入某項藥物研發達8年以上,若公司還存活,市場上也沒有同類型藥物面世,才表示成功率較高。

還有,第3期臨床實驗是花費最鉅的階段,就算公司帳上現金充裕,投資人還要觀察:如果宣布邁入第3期臨床實驗,之後財報公布卻發現帳上現金沒有開始下降,就很可疑,表示公司沒有真正行動,變成「詐騙集團」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易分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