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物聯網就會相當普及,CISCO 更預估六年以後全球會有 500 億個物件與網路連接,言下之意現在已經有數以億計的物件在網上活動了。
網路研究機構 PEW 邀請了 2500 位專家,請他們描繪 2025 年的物聯網世界,專家們從各種角度提出看法,經過研究人員的整理分析,最近公佈了一份詳細報告,其中有幾個重點八成以上的專家都同意。一是相關技術朝這個方向快速進展,全球性的物聯網必然會發生,二是對上世紀發展有成的行業,特別是財經、娛樂、出版、教育,會有重大衝擊。其次是兩項影響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技術,一是虛實結合的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二是資料的高度結構化、標記化。
大家漸漸體會到大數據的威力,數據究竟有多大?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估算,我們每天製造的資料,或說數據,超過 2 Exabytes,也就是 2 億個 GB(2 後面跟 18 個 0)。這麼大的量當然是大數據,但專家們說物聯網所產生的數據,遠遠大於這個數量。2025年果真成為物聯網的世界,那對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分送,絕對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大的挑戰。
2025 年的媒體如果依舊是提供資訊的服務,勢必面臨數據的挑戰,因為那時候已經是一個串起來的整體資訊環境,媒體要定位在哪一層級,提供什麼資訊內容,給哪些人(或物)服務,恐怕都得重新思考。那時候是處處有監視器、攝影機、感應器的環境,即時新聞不再有優勢,在生活上的需求,多與網路無痕跡的連接自動運作,所需要的資訊也隨處可得。這樣的環境,使得媒體提供資訊的空間,越來越小。
但媒體並也非沒有施展優勢的機會,一位專家說的好,誰能把「大數據」變成「智慧數據」,就是贏家,這應可成為媒體的轉捩點,因為媒體的本業原來就是把零散的資料轉換成有用的資訊。那什麼是智慧數據,我的瞭解是親和、容易、簡單、主動、創意、實用的個人化資訊,這也正好釐清物聯網的平台、設備、連接所製造的複雜與混淆,應可廣受歡迎。媒體固然可以選擇專業領域製作有智慧的資訊,更可以作為資訊的仲介傳媒,把原來混亂的數據轉換成智慧資訊。
相繼而來的是資訊的傳遞方式,手機已經是不離身的資訊工具,穿戴的電子器具正快速成長,眼鏡、手錶、鈕釦、衣服、甚至植入體內的晶片,將成為重要的資訊接受工具,效用或超出傳統的傳遞方式。這些穿戴電器與現實生活連在一起,及時的增加一層關連資訊,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走到商店手機就出現折扣卷,走到餐廳前眼鏡就出現菜單,穿戴的電器不斷增加,資訊的傳遞將成為一大挑戰。
回到根本,也就是 PEW 報告說的關鍵技術之一,就是資料的結構化。唯有結構的資料才能分析,才能分解,才能加註標記,因應各式各樣的零碎資訊需求。媒體在這方面做的不夠好,甚至紐約時報創新報告也披露了這一缺失,以致數位化的發展遲緩不彰,幸好有傳統媒體支持,但十年後就可能沒這麼幸運了。未雨綢繆,加強資料處理的能力,是物聯網下的媒體的基礎建設。
以上僅盡我所知,概念性的描述物聯網下的媒體,顯然不足,特籲請學者專家做更詳盡具體的論述。PEW 邀請的兩千多位專家之中,不乏重量級人物,聽聽他們怎麼看十年後的世界。( 那有那麼複雜, 當年釋迦摩尼就是從色聲香味觸法, 就人接觸過程一一類推人們心裡可能的反應, 從因果去做合理的推演, 佛經早就講出互動中, 人講的那部份 ) !
留言列表